國臺:敬畏自然 釀成美酒
“生態釀酒絕不是多種幾棵樹,多栽幾株草,而是要不斷探索工業與生態的平衡。”
6月21日,首屆貴州省“生態釀酒企業”評選結果公示,國臺榮獲“AAAA級生態釀酒企業”稱號。
“中國白酒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傳統產業,隨著時代的進步,特別是科學技術的發展,要把握好傳承與創新的關系。”國臺酒業董事長閆希軍認為,企業要做到酒要好喝,廠要好看,健康安全,給廣大消費者提供一瓶放心的酒。
事實上,自國臺建立之初,就致力于構建以生命健康為本的人文精神,將產品需求與技術內涵、環境生態和建筑藝術相融合,實現集約、綠色、人與生態的和諧發展。
業內人士評價,此次國臺斬獲“生態釀酒企業”稱號,一方面是行業對國臺的認可,另一方面也意味著貴州白酒行業生態釀造之路正在加速。
綠色,從一點一滴做起
青山不語,綠色為證。
行走在國臺酒莊,三步一景,十步一觀。
2011年,國臺投資興建國臺酒莊,破土之時就以前瞻意識和集成創新理念,規劃出了“工業梯田、花園企業”的現代化、標準化生產基地,創造了廠在景中、景在廠中、酒在綠中、美在心中的獨有景觀。
2019年12月,國臺三大生產基地之一的國臺酒莊被授予了“國家AAA級旅游景區”稱號,成為遵義市此次唯一獲批酒企。
近年來,“酒好喝,廠好看”已經成為國臺的代名詞,參觀國臺酒莊的人數持續攀升,年均接待2000多批次共計3萬余人,國臺酒莊逐漸成為酒旅愛好者的打卡地。
業內人士分析,綠色發展不僅僅是一條“道路”,它也是白酒行業的“思路”,“思路”一變天地更寬;同時,它對接了時代的“心路”,讓田園詩意可望可即;當然也預示著整個產業的“出路”,國臺的“產業生態”漸入佳境。
多年來,除基地生態化建設外,國臺還進行了生態產業鏈的打造。在釀酒原糧方面,國臺堅持選用貴州當地的紅纓子有機糯高粱、河南優質小麥,從選材上確保產出高品質的醬香美酒。
在產品包裝方面,國臺響應貴州省委、省政府號召,著重提升省內包材供應商布局,降低企業運輸成本、減少運輸中產生的大氣污染。2018年至2020年,國臺引導了10余家包裝企業在貴州設廠發展,國臺的省內包裝配套率從14.7%提升到50%。
釀酒企業用水量大,工業廢水處理也是國臺生態化建設的重點之一。
國臺從節水做起,利用機械化、智能化技術,建設循環水處理系統,提高水資源利用率。并且建設污水處理站,安裝廢水在線監測裝置。
在鍋爐能源選擇上,國臺選用綠色環保、高效節能的燃氣鍋爐,減少二氧化硫、氫氧化物的排放。小麥高粱等原料破碎、干曲塊粉碎時產生的廢氣,主要污染物為粉塵,國臺亦采用布袋除塵器進行治理。
在生產基地生態建設中,國臺相繼制定了《環境應急管理制度》《環保事故管理制度》《環境保護檔案管理制度》等一系列與環境保護相關的管理制度和規范流程,配置了較為完善的環保設施,已通過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認證。
得益于長年在生態建設方面的投入,近年來國臺陸續榮獲“環境保護先進企業”“貴州省職工綠色環保先進單位”“安全生產標準化二級企業”“2017年全國安全文化建設示范企業”等榮譽。
當然,國臺在追求自身發展的同時,也兼顧區域內行業的共同發展,聯動上下游,共同提高行業發展質量。
2018年,國臺主動捐贈100萬元用于保護赤水河源頭。
飲水思源,有了生態補償,當地村民保護赤水河源頭也更有底氣了。
“保護河道,不向河道內投放垃圾,排放污水、糞便。一字一句,寫得清清楚楚。”68歲的鎮雄銀廠村村民常老漢是個熱心腸,河面不干凈,尤其河岸旁有垃圾,他就要去清理,每次看到有人向河里扔東西,他都會一把拉住。
有人說他多管閑事,他非要坐到別人屋里去,一點點掰扯道理,最后肯定是全勝而歸。
閆希軍認為:“像愛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不斷提升茅臺鎮的產業生態水平,我們才能有更好的未來。”
多年來,國臺在保護水源、水循環系統、節約電氣能源等方面的創新,就是尊重自然、敬畏生態,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具體實踐。
生態,不只是一滴酒
眾所周知,離開茅臺鎮造不出茅臺酒。同樣,離開茅臺鎮也造不出國臺酒。
閆希軍認為,茅臺鎮就那么大,資源就那么多,環境承載能力也有限。粗放式的發展是不可持續的,吃多了祖宗飯,可能就斷了子孫路。
國臺酒莊從第一個車間就是立體架構,把傳統的一層式、半邊釀酒半邊攤晾的釀酒車間調整為兩層,向空間要資源,節約了一半的土地,擴大了一倍的產能。
“這種集約化設計,做出來的酒也很好,符合中央新發展理念,雖然前期的投資巨大,但有利于茅臺鎮的長遠發展。”在閆希軍眼中,生態是綠色,又不只是綠色,更是發展的廣闊格局和全局視野。
一直以來,國臺堅持“打造現代健康白酒、創新現代飲酒文化”的發展理念,積極推動中國白酒由傳統的食品釀造產業走向現代生物產業,降低生產能耗。
20年來,國臺先后建設了包括機械化制酒車間、自動化制曲生產線、自動化制酒車間、數字智能化酒庫、自動化全封閉基酒管道輸送等系統。
“由重體力、高耗能、一定程度的資源浪費型的傳統工業走向以人為本、資源集約、環境友好的新型工業化生態企業。”閆希軍說,這是國臺的目標。
言必行,諾必踐,行必果。
國臺酒莊建設之初,國臺便開始從空間布局、車間建設、機械制曲、潤糧蒸酒、智能存儲等方面都做出了比較系統的突破,為全面數字化智能釀造奠定了基礎。
從糧食基地建設、倉儲管理、入廠檢驗、自動送糧到制曲、下沙、堆積、發酵、蒸煮、攤晾、上甄、餾酒、儲運、窖藏、勾調、包裝,全過程都按模塊研究出數字。努力將傳統釀造“12987”工藝提煉為數據,為進一步清晰標準、建立系統。
多年來,國臺在充分尊重傳統釀造工藝的基礎上進行了外圍的系統創新,建立了醬香白酒行業內首條機械化釀造生產線。
——創新制曲裝備,機械制曲逐步取代人工制曲;
——創新設計理念和工程技術,將傳統的“一層式、半邊釀酒、半邊攤涼”的釀酒車間調整為兩層;
——創新水源封閉循環管理系統;
——創新物流管理,全面實現機械化運輸、自動化控制;
——創新窖藏模式,設計建造雙層立體式自動化酒庫。
通過系統創新,國臺的現代化釀造車間基本完成了由手工操作向機械化生產模式的轉變,引領白酒行業生產模式的轉型升級,有效地改善了傳統生產的“重體力、高耗能、模糊化、費資源”等問題。
簡單來說,就是國臺把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豐富的微生物群落,經過科學驗證,轉化為科學數據,轉化為科技優勢;把復雜的釀造工藝,實現標準化、數字化,并逐步向智能化邁進,把每一瓶國臺酒都做成質量穩定、品質卓越的好酒。
以上種種,看似與生態無關,但其實,處處與生態接壤。
生態的道路目前有兩條,一是“留白增綠”,二是“升質減耗”。
“國臺酒莊4車間現在全是智能化,在全國醬酒行業是第一家。”國臺有關負責人介紹,同樣大小的制酒車間,智能化釀造產能將大大提升。琳瑯滿目的各種大型機械設備,一條條由機械手、感應器等各種部件組成的自動化生產線,從制曲到起堆,從上甑到攤晾、接酒等環節,在電腦程序指揮下精準運作,高效精準,事半功倍。
無疑,兩條路齊頭并進,“生態國臺”形象越發清晰。
“生態釀酒不是局限于短期內或單方面的思考,更不是偏執于對某一生產環節的改造,而是一項系統工程——包括構建權威的信息化體系、科學處理傳統釀造技藝與現代工業技術的關系、發展循環經濟,以及正確看待并履行行業所擔負的歷史使命和社會責任等諸多方面。”業內人士分析。
還自然于山川、還生態于大地,還健康于消費者。國臺,正讓生態釀酒理念深入人心。